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清初四僧之一的朱耷(1626-1705),画技高超,性格奇倔,并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其传世作品多是晚年59岁至80岁间创作的水墨写意画,署“八大山人”款。在这些作品中,常见其画石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画禽鸟则拳足缩颈,一足栖于危石上,显得委屈而又倔强;画鹿、鸟、鱼等动物,则白眼向人,抒发愤世嫉俗之情。总的特点是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构图险怪,笔法雄健泼辣,在艺术上达到了“笔简意赅”、“形神毕具”的境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也正是这种画风。但朱耷早年为僧时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今年11月10日推出的“每月一宝”特展中,旅顺博物馆特为观众展出了一件朱耷早年为僧时期署“传綮”款的作品《松石牡丹图》。此图绫本设色,纵180.4厘米,横95厘米。画家以渴笔绘高大挺拔的苍松纵贯画面中央,不见树冠,松叶用攒针法,松枝盘屈翻垂如拗铁,显示出画家如椽笔力。树身略做圈点,表现龙鳞翻卷之意。树后衬映湖石、牡丹,湖石略做勾染,生硬古拙,牡丹用没骨法,极尽柔媚之趣,与坚硬苍老的湖石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古代,牡丹寓意富贵,苍松和湖石寓意长寿,松、石、牡丹在一起,即寓意富贵长寿,是应酬之作。左上自题:“为克老词兄写,传綮”,未署年款,钤“释传綮印”、“刃庵”二印,引首钤“耕香”印。左下钤收藏印二方“劲宇偶得”、“章劲宇赏真记”。据著名书画鉴定家刘九庵先生研究,朱耷早年为僧时期署“传綮”款的作品只有区区七件,多写花卉蔬果,本图是其中唯一一件写松的作品。
朱耷早年为僧时的作品,在构图、诗题、款识、笔墨方面基本上继承发展了明代水墨写意画家陈淳、徐渭的风格。其中署“传綮”款的作品比较精细工致,法度谨严,在风格上尚未脱离前人窠臼。除了本图是“为克老词兄写”外,另有两件作品或“为橘老长兄戏画于湖西精舍”,或“作似会老社翁”,反映了朱耷早年为僧时期,以擅画闻名于世,当然免不了一些社会应酬。所作画多世俗题材,诗题中也偶有诙谐戏谑之句。然而,画家内心的痛楚又有几人知晓?
研究表明,朱耷为明宗室,生于江西南昌,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谱名统(林金)。明亡时,朱耷年19岁,入清即隐姓埋名,并于顺治五年(1648)23岁时剃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号雪个。朱耷幼年学举子业,并接受家庭的艺术训练,为书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甲申国变后,虽然剃度隐遁,而亡国破家之痛时刻刺激着作者的心。如画《古梅图轴》枝干苍老奇倔,树根裸露,不画土坡,效南宋郑思肖画兰不画土之意。并自题“苦泪交千点”、“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抒发作者的亡国之痛。朱耷书画题款不用清王朝年号;中年后,天干地支纪年经常只写天干一字,寓“有天无地”;且常用“柔兆”、“强圉”等太岁纪年法;崇祯帝死于三月十九日,朱耷拈“三月十九日”为花押;另如画中生僻晦涩的用典,以及深沉辛酸的题诗,都反映了作者内心难言的隐痛和不平。朱耷为僧后,因家仇国恨而迟迟不愿剃度,为苟全性命而又不得不剃度,内心的彷徨与痛苦由此可知。在隐忍了三十年后,康熙十八年(1679),内心积郁无法平抑的朱耷颠疾发作,终于脱去僧服,为僧时的名号“传綮”、“刃庵”也都抛弃不用了。
本次展览11月10日于旅顺博物馆主馆二楼青铜展厅正式开展,将于12月9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