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12月9日,旅顺博物馆“每月一宝”特展的最后一期在旅顺博物馆主馆青铜展厅展出,展期一个月。本次展出的展品是清代金农的书法作品——《楷书录<许迈传>》。此作品为绢本,纵131.5厘米,横56.2厘米。作者以自创的“漆书”录写《晋书·许迈传》一段,有删改,署款“古杭金农”。钤“金农之印”、“冬心先生”二印。翻阅《晋书》可以知道,许迈是东晋的一个道士,曾与王羲之交游,并遗书给王羲之,述说“金堂玉室,仙人芝草”之事。
这件书法作品之所以受到我们的重视,在于它的“怪”,在于对传统帖学的突破。
众所周知,在清代中期,由于康熙、乾隆对董其昌、赵孟頫书法的喜爱,书坛崇尚帖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追求乌、方、光的“馆阁体”书法,精能工巧,千人一面,抑制了书法家的个性发挥。一些书法家不满于流俗,纷纷转向碑学取法,另辟蹊径。“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即是当时反对帖学、倡导尊碑的杰出代表。他曾在《鲁中杂诗》中公然表达对流俗的批判,直斥时人的学古不化。诗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虽然金农早年求学于帖学名家何焯,书法功底深厚,但他的主要精力却用于学碑,且成绩突出,以“漆书”最具代表性。金农自称其“漆书”主要得力于三国吴《封禅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融合汉隶、魏楷,取其神,变其形,形成一种独特的书体。其用笔方正,棱角分明,点画浓重,结构紧凑,风格怪异,兼有作画的笔意和金石篆刻的趣味。据说他把毛笔的尖锋剪去,书写时铺平如扁刷,“漆书”的名称即由此而来。这种书法与传统书法用笔大异其趣,因而被固守传统者视为“怪异”、荒诞不经。现在来看,这种近于美术字的字体似乎不足为怪,但在当时却足够惊世骇俗。
从传世作品来看,金农“漆书”也有不同的风格,有的更近于隶书,有的更近于楷书。如故宫博物院藏《隶书相鹤经》轴,横画粗,竖画细,笔笔侧锋,间有飞白,方整淳古,是接近隶书的佳作。而本次展览的《楷书录<许迈传>》,笔画两头齐整,行笔时粗细几乎没有变化,一改隶书的一波三折、蚕头雁尾,字形或长或宽,多取纵势,看上去更接近楷书笔意,比前者更加方严整饬,离传统书法用笔也更远了。
金农的“漆书”,在当时以“怪异”的姿态赚足了人们的眼球。秦祖永称赞它“苍古奇逸,魄力沉雄”;江湜赞其“淳古方整,从汉分隶得来,溢而为行草,如老树著花,姿媚横出。”同时,这一违背常法的书体也受到一些人的非议。杨守敬批评说:“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以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无论如何,金农的“漆书”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创举,对发掘汉魏书法沉雄朴厚的书风,振兴因馆阁体盛行而造成的书坛萎靡之气,具有先导之功。
金农凭借“漆书”在商业氛围浓厚的扬州为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润笔,书坛也因金农“漆书”的出现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引起人们对碑学和金石考据的兴趣,进一步推动了书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