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中学生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人类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发展历史,但文字的历史却只有几千年。这几千年虽然短暂,可人类运用文字创造出的知识和财富,远远超过了之前几百万年。可见,文字是多么伟大的一项发明啊!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但独立创造文字的民族却并不多。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文字,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正是因为汉字,一首首美丽的唐诗、宋词、元曲,甚至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才可以保留至今并传播到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那么,你知道汉字是怎样出现的吗?汉字出现之前人们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记事呢?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展览吧!
文字出现以前,人类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交流。当人们感到口头语言不足以表情达意,需要把说过的话记录下来时,创制文字的工作就开始了。
2、实物记事
结绳和契刻是文字发明之前人们使用的记事方法。结绳就是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通过绳结的个数、大小、位置、形状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契刻的主要作用是记数,把双方的约定用一种表示数目的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分成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后在兑现的时候将两个半片合在一起就可以履行之前的约定了。
3、陶器纹饰
在我国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带有纹饰的陶器。经研究,这些纹饰的刻画结构与汉字的笔画结构相一致,说明已经出现了具备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
4、画图记事
画图是一种古老的记事方法,以描摹事物的形象来记录事物或表达某种意愿。记事的图画与普通的绘画不同。记事的图画只是为了帮助记忆,看到它就能让人想起某件事情,所以,不需要画得多么漂亮逼真,只要能提供记忆的线索就可以了。正是画图记事推动了文字的产生。
5、仓颉造字
在汉字起源的各种说法中,“仓颉造字”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仓颉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他仔细观察世间万物的特征,造出各种不同的符号,规定每个符号代表的意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汉代的《淮南子》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表示仓颉发明汉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件。
第二单元:古老的汉字
一、龙骨上的传奇——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商代人们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那么,当时的人为什么要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呢?商代的统治者非常迷信,不管大事小事,都习惯事前占卜。占卜之后,把占卜的内容用刻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作为档案保存。今天我们通过识读甲骨文就可以知道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
金文是我国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金文内容很少,一般只有几个字,主要记录家族族名或被祭祀祖先的名字。西周金文内容较丰富,多为祭祀、战争、围猎等重大事情。
三、战国文字
1. 简帛文字
从商代一直到纸的普遍使用之前,简帛是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可惜的是,由于简帛容易腐烂,所以战国以前的简帛至今没有发现。目前已经发现的战国简帛,也都是楚国及其周边国家的。
2. 货币文字
货币文字,就是铸在货币上的文字。战国时代各国流通的金属货币各不相同,如中原地区流行布币,燕、赵、齐等国流通刀币,秦国、魏国流通环钱,南方楚国流通蚁鼻钱等,货币上常铸有国名或城邑名。
3.玺印文字
玺印文字,就是刻在印章上的文字。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官玺,但是现在能见到最早的玺印,是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内容大多是官职名称,也有个人的印章。
4.大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国所用字体为大篆,又称籀(zhòu)文。据考证,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所谓石鼓,是十块鼓形的石头,上面分别用大篆刻着十首四言诗,718字,内容讲的是春秋时期秦王打猎的场面。现在石鼓上大多数字已经磨灭,目前能见到最早的石鼓文拓本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已经有不少的残缺。石鼓现存放于故宫博物院。
四.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统一文字。由丞相李斯负责,将大篆字形简化,形成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巡行天下,所到之处留下了歌功颂德的石刻文字。这些石刻大多由李斯书写,是标准的小篆。可惜的是,现在原物大多已经损毁。
第三单元:书法艺术
一、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
汉初,官方仍然沿袭秦代使用小篆。与此同时,民间的隶书越来越成熟,最终成为通行的正规字体。
二、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楷书,由隶书简化而来,因笔画方正可做楷模而得名。今天我们知道的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三国时期的钟繇,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楷书就是他的《宣示表》临摹本。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对楷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现在学写的楷书,多为唐楷。“楷书四大家”的作品被后世奉为习字的模范。
三、速写的字体——草书
草书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形成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有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区别。
四、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行书既具备楷书的工整,清晰可认,又存有草书的飞动,活泼可现。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先是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的古文字发展阶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之后由于书写需要,字体逐渐简化,出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今天,楷书和行书是我们日常使用的主要书体,而篆书、隶书、草书则是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
同学们,你们的历史教材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在这里,我们将教材请进展柜,你们可以看文物、读故事、学教材,全面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与此同时,请你们打开书本,拿起手中的笔,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尽情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