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电话:0411-86383334

办公电话:0411-86382378

VR体验 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每月藏品欣赏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20 浏览次数:758

牙雕花卉虫鱼笔掭


牙雕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象牙为材料,其成品质地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雕刻时,一般会选取花卉、动物、山水等作为其雕刻的题材。象牙雕刻的技法完备、手法多样,诸如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在象牙雕刻中都得到较为普遍运用。

这件牙雕花卉虫鱼笔掭是我馆于1957年在北京琉璃厂购得的,其高1.25厘米,长18.73厘米,宽11.85厘米,通体用牙雕中的圆雕技法雕刻而成,工匠通过这个笔掭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荷塘画面,曲边的荷叶上盛开着一朵粉嫩的荷花,似乎在迎风舞动,细长的水草弯弯曲曲的浮于叶面之上,水中的鱼蟹在水草间穿梭游动,一派悠然景象。这件物品充分地表现出了工匠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堪称佳品。



竹雕东山报捷图笔筒


笔筒,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乘放笔的容器,是文房清供之一。笔筒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多为筒状,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风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笔筒的材质一般有木、竹、玉、牙、石、瓷和铜等;装饰方法多样,有刻、镂、雕、绘等。笔筒可以说是文房清供中器型变化最小,装饰方法最为丰富的器物。

我馆收藏的这件清代竹雕东山报捷图笔筒,是在1965年从大连文物店收购的。此器物高16.45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为14厘米,口边与底座嵌硬木,笔筒表面雕刻的内容取材于东晋时期“淝水之战”中“东山报捷”的故事。工匠通过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展现了东晋丞相谢安部署好战斗后,在东山松树下与客下棋,等候捷报的情景。公元383年8月,前秦皇帝苻坚率90万大军南下,决意荡平偏安于江南的东晋。危急的形势震动了东晋朝廷,于是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大将军,与侄子谢玄一起率兵拒敌。当时晋军只有8万,双方实力悬殊。然而谢安受命之后从容调度,沉着应战,最终出奇兵,将苻坚的百万大军彻底打垮。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便是军事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据说战争胜利后,前方派特使向后方坐镇指挥的谢安报捷,当时谢安正在和朋友下棋,他看过捷报后,神情如故,随手把捷报放在一边,依旧专注在棋盘上。对弈的朋友问他前方的战事如何,他只漫不经心的说了句:“没什么,小孩子们已经把敌人打败了。”此笔筒表面的浮雕便是对这场重大战争的一个侧面描述。画面中悬崖陡峭,老松遒曲苍劲,浓荫如盖。两位老者于石磐对弈,二人神情专注,仿佛心无旁骛,其中一人便为大将谢安,他神态高雅,气度雍容;观棋者一人,身体有一半被掩映在树后,似乎是为了突出画中主人的地位而有意弱化观者的形象;侍女两人侍立于旁。峭壁的另一侧,蜿蜒曲折的山道上,一匹战马风驰电掣般飞奔而来,想来战马上的便是刚刚从战场上归来向谢安捷报的特使。画面在这一动一静之间便平添了一种张力。作品刀法娴熟,结构严谨,布局得体,造型生动且独具匠心,为难得的佳品。



清 凤戏梧桐端砚


清代是制砚工艺的鼎盛时期,砚材丰富多样,雕工日趋复杂,注重多种雕刻手法交错运用,图案内涵丰富。

馆藏的这方凤戏梧桐端砚,高2.4厘米,长19.8厘米,宽20厘米,是旅顺博物馆于1965年在大连文物店购得的,由端石制成,属石材砚。以端石制砚兴起于唐代而盛于宋代,其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书写顺利生辉,且雕琢精美,在唐代时居于四大名砚之首。这方砚的砚堂四周雕刻有坡地山草,凤凰栖于梧桐之中,桐叶繁茂,缠绕在砚壁之上;砚被雕刻着水乡风光,芦塘苍茫,水波粼粼,芦叶好似随风起伏;一渔翁躬身撑舟而行,远处是一堵弯曲延伸的围栏。这方砚石质高洁,色泽黑紫,雕刻线条流畅自如,不但是一件实用的研磨工具,更集雕刻、书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体现了我国文人的气质与追求。


copyright © 2014 - 2024   www.lvshunmuseum.cn

旅顺博物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3000003号-1

design by奈特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