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玉猪龙
玉器是最具中国文化特点的艺术品,它的发展历史悠久。古人视玉为沟通人间与天界、祈吉护身的灵物神器。它起源于装饰,玉器的使用从萨满文化发展成为族权、神权、兵权的象征,很多玉器是原始礼器,制作成一些动物的造型作为氏族的图腾。
这是一件旅顺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中玉器的代表作--玉猪龙。这件玉猪龙首尾相向,猪首龙身,卷曲呈“C”形,高6.7厘米,横5.5厘米,腹厚2.3厘米。竖耳近似三角形,圆目,眼周饰瓜子形圈纹,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鼻尖以阴刻线的手法饰多道皱纹,颈背有一对0.2厘米的穿孔,尾部上勾。整件作品通体抛光,浑厚圆滑,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术,将动物形象再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距今5500年左右,因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遗址主要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及河北一带,这一文化除以神庙、女神像的发现轰动考古界外,另一重要发现就是大量玉器的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有玉猪龙、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玉蝉、棒形玉等,它们的出现,真实地传递了远在五六千年前,辽河流域各部落的生活习俗、图腾崇拜和艺术美感等脉络,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中玉猪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器的典型代表,因其形制极富猪的特征而得名。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猪在原始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各种祭祀活动中,猪一直作为人神之间的重要媒介物。因此,考古学家认为,玉猪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同时也应该是一种神器,是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祖先神灵的图腾物,也可能是祭司的法器,还可能是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物。玉猪龙的出现,不但为我们揭开了龙的起源首先是来源于人们自身的生活和物质而产生出来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龙被逐渐演化的轨迹和不断被神化的过程,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西周玉璋
《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玉璋在中国古代亦极为重要,既是古人祭天、拜日、祈年等的礼器,又是权力和尊贵社会地位的象征。《周礼》对璋的造型和功用有明确的说明:“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宾客。”玉璋可细分为5种,分别是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其功能各不相同。第一类赤璋,用赤玉制成,非常贵重,是用来祭祀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第二类大璋、中璋和边璋,是天子巡狩、祭祀山川的法器。祭大山川用大璋,祭中山川用中璋,祭小山川用边璋。在祭山时,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在祭川的时候,礼毕就将玉璋投到河里。第三类牙璋是作符节器用的,《周礼》“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的记载,可知牙璋被用来当兵符。由《周礼,考工记》中“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又可知大璋有时候也被诸侯用来当作聘礼。由此可见,璋的用途非常广泛,一方面,璋是君王巡视天下时,祭祀大小山川之器,另一方面,璋也可以供给君王作为赠送宾客的礼品。
玉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过3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玉璋。玉璋的形状因和玉圭相似,所以文献中常常将圭、璋并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说的就是璋以圭为基础,在圭的上端切去一角,将圭的平头改成尖头之状。
旅顺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玉璋属于西周时期,墨玉质地,长约22厘米,宽7.37厘米,厚0.4厘米。呈扁平状,长方形内与器身交接处有一圆形穿孔,两侧有对称脊牙。通体打磨光滑平整,制作较为精细。
铜柄玉戚
戚(qī),俗称小斧子,属于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 戚后有方形的枘,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横挡),因其刃较长而常用于做斩首的刑具。而玉戚,则是玉兵器的一种,主要是作为仪仗玉使用,多被用于王室典礼中,以增强其威严感。玉戚主要出现于商周两代,尤其以商前期最为突出。春秋战国之后,仅存一些仿古玉器。玉戚大多雕刻细腻,纹饰丰富。
我馆收藏的这件商代铜柄玉戚是1959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给的,长21.8厘米,铜柄长10.2厘米,宽4.8厘米,柄有一圆穿,正背面均铸有兽面纹,并嵌有绿松石;其中,玉戚长13厘米,宽6.2厘米,厚0.55厘米。玉戚与铜柄接触的部位吻合程度相当好,经射线机(上海探伤机厂 2005 X射线机)测定,应是用铸造的方法使其结为一体的:玉戚与铜柄接触部分为1.4厘米,为了使玉戚与铜柄的结合牢固,玉戚与铜柄接触的部分钻有二个直径均为0.3厘米的小圆孔,这样在铸造时,流过圆孔的铜液冷却后便将玉戚牢牢地挂住。玉戚与铜柄接触部位比露在外面的玉面平均凹0.2厘米,铸造后包在其上的铜外皮厚度也是0.2厘米,这样铜柄与玉面平行。铜柄有中脊,这增强了其受力的强度。
这种金属与非金属——玉器与青铜连接的铸造方法,对制造者的要求较高,其不仅要对玉件的性质有较全面的了解,而且要熟练地掌握青铜器的铸造。在铸造前,必须在了解所使用的玉件最高耐热程度的基础上对玉件预热,逐步升高温度。而且由于玉与铜柄接触的部位较小,所以铸柄的范必须将玉件也包括进去,将玉件与范连为一体,这样玉件在铸造过程中才能保证不移位,前面提到的0.3厘米的圆孔便很好地起到了这一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