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电话:0411-86383334

办公电话:0411-86382378

VR体验 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每月藏品欣赏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20-07-17 浏览次数:474

清 乾隆款炉钧釉起弦瓶

高21.10、口径8.50、腹径14.00、底径7.70厘米。1954年故宫博物院拨藏。

盘口,长直颈,广肩,圆腹下收,圈足外撇。通体八方起脊,脊线至腹部两侧凹陷,颈部两道突棱纹,肩与上腹部起弦,形制端庄秀美。通体施炉钩釉,釉面呈蓝、绿、月白各色垂流的条纹,如山岚云气。釉质凝厚,光润细腻。底部阴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清 乾隆款窑变釉夔耳瓶

高21.50、口径4.70、腹径11.70、底径6.00厘米。1954年故宫博物院拨藏。

平口,方唇,长颈,颈上饰对称夔耳,斜折肩,圆腹下敛,腹上部起一道棱纹,高圈足,足边外撇。釉色由蓝、月白、火红三色变化流动,蓝、月白色交融垂流,呈瀑布下泻状,自然奔放。釉面光洁晶亮,玻璃质感强,有细小开片,并形成凿坑。底足内阴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粉彩八宝纹贲巴壶


这件具有正宗皇族血统的粉彩八宝纹贲巴壶,是1954年由故宫博物院拨藏我馆的。“贲巴”为藏语“瓶”的意思,贲巴壶又称“藏草壶”,有流、有嘴,但无执柄,是一种独特的壶式,使用时手握壶颈即可。这种器型源自藏族的金属器皿, 是藏族宗教活动中为神像和信徒沐浴时所用的净水瓶,多为金、银、铜质,瓷质的贲巴壶最早是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制作的。受汉族文化影响,清代皇室贵族信仰佛教,因此景德镇的御窑厂生产了大量各种瓷质的佛教用具。发展至乾隆年间,贲巴壶的烧造工艺达到顶峰。当时,大清王朝疆域辽阔,乾隆爷为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便让官窑大量烧制贲巴壶,用以赐赠天下喇嘛名寺,作为宗教法器,这把壶就诞生于此时。此后“盛极而衰”,据记载,到嘉庆朝以后,贲巴壶的烧造已基本停止,这大概源于乾隆爷留给子孙们的担子太重,之后的社会危机愈来愈多,皇子皇孙们解决这一个个社会积弊还应接不暇,何谈摆阔、大搞无味的封赏呢?

由于这种壶式烧造时间相对短暂,又属宫廷用器,至今留存于民间的器物则倍显珍贵。这件清代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室珍品,集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精美的纹饰于一身。你看:它高19.4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0.5厘米。台形口,葫芦颈,球形腹,高足中空微外撇,呈倒喇叭形,兽吞式流弯曲上扬,流口平出,器形匀称规整,端庄雅致。胎质细腻,釉色光润。通体施白釉地粉彩,腹部绘八宝纹穿插于缠枝莲花中,口、颈、流均绘莲花纹,边沿饰描金联珠纹,流底刻绘龙首,彩绘工细,层次清晰。内口与底足内均施松石绿釉。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竖行红彩篆书款。

别致的贲巴壶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小巧中透射出无限精彩,它不仅具有浓郁的藏式风格,也将西藏传统器物造型与清代宫廷御瓷装饰完美地结合。壶身通体采用所有彩瓷中最具表现力的粉彩进行装饰。粉彩是清康熙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低温釉上彩,是五彩进一步发展与升华的结果,雍正、乾隆时期,曾风靡大江南北。粉彩的工序甚为复杂——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既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再经过画、填、洗、扒、吹、点等技法将颜色依深浅的不同需要晕开,使纹饰有浓淡明暗层次,经720℃-750℃的低温烧成。说通俗些,粉彩就是往粉里添进粉,使红变得淡红,绿变得淡绿,颜色有了过渡,粉彩超强的表现效果也就出来了。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粉彩瓷器由于掺入了粉质,在彩绘上就改变了五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它充分吸收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运用各种丰富的彩料,改写意为写实,使画面更加逼真,而且瓷面上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粉润柔和,秀丽雅致。您看这只贲巴壶上的莲花、八宝纹,颜色盈泽生动;您再看那只吞兽,仿佛壶流刚刚被其从口中吐出,又好似迅即又要被其吞咽下去。

可以说,这件玲珑的贲巴壶完美地将藏传佛教用器的造型与典型复杂的宫廷装饰融为一体。此器无论是色彩的变化还是细节的绘画,无一不体现出宫廷御瓷的一丝不苟,特别是描金连珠纹装饰,更彰显出皇家的富丽堂皇。


copyright © 2014 - 2024   www.lvshunmuseum.cn

旅顺博物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3000003号-1

design by奈特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