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电话:0411-86383334

办公电话:0411-86382378

VR体验 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每月藏品欣赏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18 浏览次数:456

西汉永始元年 杜陵扁壶  

高18.2,口径6.6,腹宽17.3,底长9.8,底宽6.7厘米。旧藏。

盛酒器。圆口,束颈,腹扁平圆形,长方形足,肩部各饰铺首衔环耳。腹部为界栏式宽带格纹,内饰羽状纹。肩左右两侧有铭文“杜陵东园铜壶容二斗重四斤八两永始三年并工长造护昌守啬夫宗掾通主守左丞博守令并省”。


西汉 鹰豹相搏纹带饰

长13.4厘米,宽8.5厘米,厚0.53厘米,1991年捐藏。
一对,图案基本相同,均透雕一鹰一豹。鹰一爪站立,一爪抓豹的前腿,尖喙压住豹头,双翅和尾羽展开,扩大了其形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豹垂尾立足,咬住鹰腿。构思奇异,布局巧妙,是秦汉之际北方草原民族遗存的珍贵艺术品。


东汉铜鼓


东汉铜鼓,系旅顺博物馆旧藏。高43.9厘米,面径79.5厘米,足径76.5厘米,腰径64厘米,鼓面大于胸径,边缘环列六蛙,其中三只背上负小蛙,三只背上负小龟,胸腰间收束曲度较缓,胸有双耳,腰足以一道凸棱为界,足外侈。鼓面中心饰太阳纹,八芒,十六晕,芒间夹有小太阳纹,其外另有“四出”钱纹、席纹、棱形雷纹等。鼓身饰有贝纹、太阳纹、席纹、雷纹等。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主要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厘米、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 

馆藏这面精美的铜鼓周身布满花纹,这些花纹不光只是装饰,还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下面笔者简单介绍几种花纹代表的意思: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壮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知道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太阳极为崇拜,壮族民间传说中还有“太阳与月亮的传说”。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反映对雨水的渴望,铜鼓上的连续回旋形构造,方形的叫雷纹,圆形的叫云纹,这是壮族先民在农业耕种中对求雨的反映。它早已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变,商周时代把它加以发展,装饰在铜器上,铜鼓用它作花纹图案,反映了壮族先民一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雷纹影响最大,为求雨多建雷庙。作为图腾崇拜的反映,鼓面饰有蛙和龟。这是古人对蛙的崇拜。因“蛙鸣即铜鼓(鼓)精”、“鼓声宏者为上”,龟蛙能知天时,故视为神物。铜鼓为壮族先民的重器,鼓面饰蛙就是图腾崇拜的象征。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据《兴文县志》记载,明王朝的军队万历年间镇压了川南行悬棺葬的民族——都掌蛮以后,获“铜鼓九十三面”,都掌人首顾阿大泣曰:“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鼓山颠,群蛮毕集,今已矣。鼓失而蛮运终矣。”《太平寰宇记》载北宋时期居住两广一带的少数民族“俚僚贵铜鼓,以高大唯贵。……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之。有是鼓者,极为豪雄。” 

铜鼓即可以向上天祈求美好生活,又可以在战场指挥千军万马。它能文能武,能动能静,着实为古人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美文化遗产。

copyright © 2014 - 2024   www.lvshunmuseum.cn

旅顺博物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3000003号-1

design by奈特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