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电话:0411-86383334

办公电话:0411-86382378

VR体验 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每月藏品欣赏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16 浏览次数:397


商 父辛甗

父辛甗,为罗振玉旧藏,现藏于旅顺博物馆。该器高36.3厘米、口径22.9厘米,甑鬲连体。上部为甑,侈口,双耳直立,耳呈绳状,腹壁稍斜而微下垂。箅为桃形,有镂空十字孔。下部为鬲,袋状分裆鬲腹,下承柱足。颈部在双弦纹之间饰目纹,鬲腹饰三组兽面纹。腹内有铭文:“父辛”。《三代吉金文存》有著录。

甗为蒸饭器,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气以蒸于甑。青铜甗在商代早期便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数量已然较多,特别是西周末、春秋初,甗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殉葬青铜礼器的墓葬中必有之器,其与鼎、簋、豆、壶、盘、匜(或盉)组成一套随葬礼器。

商代与西周时期的青铜甗通常铸造成一体,圆形,口沿上多铸有立耳,器身装饰有兽面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甗,甑、鬲可以分合,口沿上的立耳改铸在器身外侧,称为附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四足、两耳、上下可以分合的方形甗。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为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三个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颇为特别。



西周过伯簋

过伯簋为罗振玉旧藏,现藏于旅顺博物馆。高18.1厘米,座高7.3厘米,口径16.2厘米,腹径16.5厘米。器为圆形,侈口,外折沿,束颈,鼓腹,双耳垂珥,圈足下连铸方形底座,方座四面下方均有缺口。耳上端饰兽头,颈部饰一周垂冠回首凤鸟纹,凤鸟纹饰带中央有一兽首,以云雷纹为地纹。圈足部分饰三角形云雷纹,其间有突起的目纹。下连方形座,四边各饰一兽头。内底刻有:“过伯从王伐反荆,孚(俘)金用作宗室宝尊彝”16字铭文,记述过伯跟随周昭王取得南征伐楚胜利的荣耀经历,并表明了这件器物的制作背景、原因。该器物为《两周金文辞大系》等著录。

此件物品为西周时期文物。据《周礼?地宫?舍人》记载:“凡祭祀,共簠簋”,说明簋也是祭礼中不可缺少的礼器,主要为盛食器,与鼎一样也是商周奴隶制社会中“明贵贱、别等级”的标志。它始于商中晚期,盛于周,衰于战国时期。而这一时期簋在圈足下又增加一个方座,使器身有了双重器足,从而提高了此类器物的高度,这种作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周早期刻意扭转商人对酒器的独尊,转而对食器的制作加以重视的行为,器内铭文记录可与史料记载相互为印证,起到补史正史的作用。另外,过伯簋对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和商周文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西周吕方鼎


西周吕方鼎系罗振玉旧藏,1955年购藏于旅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高19.3厘米,口长16.8厘米,口宽12.2厘米。直口立耳,口缘平宽外卷,深腹,腹壁斜收,腹部四角有扉棱,四柱足。器腹满饰纹饰,四面图案均同,上部为两两相对的一组垂冠鸟纹,中部为T字形云雷纹组合成的几何纹,几何纹外环绕三排乳丁纹。足根饰兽面。器内壁刻有铭文:“唯五月既死霸,辰在壬戌,王 于大室,吕延于大室,王赐吕 三卣,贝卅朋,对王休,用作宝 ,子子孙孙永用”等45字,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三代吉金文存》等著录。

鼎是青铜器当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本来是一种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烹煮或盛放鱼肉,从商代一直沿用到魏晋时期。传说大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铸鼎于荆山下,各象九州物。”此后,“鼎”成为中央政权的象征,人们常说的“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等词中的“鼎”体现的就是这种政治权力象征的寓意。

根据铭文及相关史料考证,这件器物的主人“吕”应称为吕伯,名刚,是周穆王时期一位重臣,在青铜班簋、静簋上都有关于这个人的记载。吕方鼎上的铭文向我们揭示了它的来源,那就是周穆王在太室行宴享之礼时,吕伯作为臣属陪侍左右,周王赏赐给吕伯黑黍作的美酒三卣,贝三十朋。西周时期,在宴享时臣属受到的赏赐是有区别的,“美酒三卣,贝三十朋”可算是当时对大臣最高的赏赐了,为了记住周王的恩赐,吕伯铸造了这件铜鼎并将这种荣耀撰文铸刻于鼎上,让子孙后代永远享用。


copyright © 2014 - 2024   www.lvshunmuseum.cn

旅顺博物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3000003号-1

design by奈特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