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电话:0411-86383334

办公电话:0411-86382378

VR体验 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每月藏品欣赏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18 浏览次数:375

汉灰陶马 旅顺博物馆藏

汉代人视死如生,风行厚葬,在汉代的墓穴当中我们经常能发现陶制或漆制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是给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这件汉代灰陶马就是一件汉代的陪葬陶器。

这匹马用灰陶烧制而成,通体素面。躯体、四肢、尾巴是分别烧造并组装而成,连接处还保留了榫子。马头塑造成直立的样子,昂首挺胸,双耳竖立,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向前望着,马的鼻翼大张,口裂较深,仿佛在时刻警惕着周围环境的微小变化,好随时扬开四蹄飞奔而去。再看马的四肢,它前肢柱立,后腿略弯,蹄部较高,身体健硕,造型敦实有力,工匠们通过对马的细微观察,把陶马塑造的栩栩如生,并具有汉像质朴、洗练的风格。

最后,我们再来观察一下马的尾巴,这匹马的尾巴是“束尾”,既马尾巴是打成结的。这种尾巴打结的陶马造型有很多,如秦始皇兵马俑中的陶马造型及后来唐代三彩马造型。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马尾绑起来呢?那是因为马的尾巴在跑动的过程中上下颠簸,很容易和马缰绳缠绕在一起打结,这种情况对于在战场上驰骋杀敌的战士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危险,会导致落马和翻车的惨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凡是战马,必须束起马尾,这件汉代灰陶马当然也是汉代战马的典型代表。


唐泥塑彩绘文吏骑马俑 旅顺博物馆藏

高34.2厘米、长37.2厘米,新疆哈拉和卓出土,1929年入藏。文官目视前方,坦然坐于马上,头饰软角幞头,身着酱色袍衫,脚着高筒靴,右手牵缰绳,左手抬于胸前。白色坐骑,身形彪壮,四足柱立,足下有榫头,马尾缠举,鞍鞯障泥,马头胸及臀部的缨络配饰及缰绳都以墨色涂绘。仪仗俑。



清 墨竹图轴 旅顺博物馆藏

郑燮(1695—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应科举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潍县令,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遭罢官。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传世画迹有《竹石图》、《芝兰全性图》、《兰石图》等。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旅顺博物馆所收藏的《墨竹图》为纸本墨笔,纵190厘米,横82.5厘米。几竿幼竹,枝节挺拔,竹叶交错。清风徐徐,满纸竹声。自题七言诗点明画意:“小苑茅堂近郭门,科头竟日拥山尊。夜来叶上萧萧雨,窗外新栽竹数根。”署款“板桥郑燮”,钤“郑板桥”、“乾隆东封书画史”二印。

在所有画竹的画家中,可能数清代的郑燮数量最多,他自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板桥专画长竹,五十年不画它物”。与其他画家视竹为个体生命的自重与自傲不同,郑板桥的竹有独到的内涵,以竹的清高脱俗之性为载体,抒发胸中之性情,即用竹的形象表达他复杂的官场意绪和对现实的关注之情。从风貌上看,郑板桥的竹不属于萧疏淡泊圭老一体,也不属于狂放霸悍怪诞一格,它有着对自然之竹千锤百炼后塑造的坦荡与落拓面貌。对待传统和前人成法,主张“学一半,搬一半”,“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即“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活而已”。重视自己的创造性,“不肯从人俯仰”。他十分注重对自然的直接观察,以真切的感受来萌发画意,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主张“胸无成竹”的创作方法,指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详尽叙述了从观察感受、构思酝酿,到落笔定型的创作过程,见解独到,为前人所未道。 

此画中写修竹数竿,长短有殊,左斜右倾。用笔遒劲圆润,疏爽飞动。水墨勾画,笔法秀挺硬气。全图气势俊逸,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copyright © 2014 - 2024   www.lvshunmuseum.cn

旅顺博物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3000003号-1

design by奈特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