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古代文明系列展厅
详细介绍
大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三面环海,为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赖以生存的优越条件。据考古资料表明,早在17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活动;距今6000年前,先民在沿海及岛屿开始农渔业和狩猎活动,其后大连地区逐步成为东北地区与中原往来的纽带和桥梁;自秦汉以来,历代中央政权都苦心经略此地;明清两代这里成为拱卫京畿的重要屏障。大连古代文明史体现了以汉族为主体,诸多民族融合的显著特征。
1、石器时代文化(距今10,000~1,0000年)
大连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是1981年发现的瓦房店古龙山遗址,这是大连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在这里发现了数万件脊椎动物化石和具有人工打制痕迹的骨片及少量石制品,展出有“大连马”骨化石、“东北马鹿”鹿角化石。
猛犸象门齿化石,距今1万多年,发现于渤海水域。猛犸象(也称毛象)是哺乳动物,形状和大小都与现代的象十分相似,全身长有长毛,门齿向上弯曲,生活在寒冷地带,是第四纪动物,已经绝迹,。
2、新石器时代文化
大连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遍布全境,形成多元发展的原始经济格局,除发达的农业外,原始渔业、狩猎业、畜养业、制陶业都以相对独立的经济得以发展。从遗址分布图上看,大连地区新石器时代遗迹主要分布在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遗址、庄河黑岛北吴屯遗址,瓦房店三堂遗址、旅顺郭家村遗址。
大连新石器时代人类景观
大家在这里看到的是天、海、陆地相连的场景,表现5000年前大连地区原始经济呈多元发展的社会经济现象。景观以原始氏族聚落为依托,制作了纺织缝纫、制陶、磨米、织网、狩猎归来等各种劳动和生活场面,反映了大连地区原始社会在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沿海经济特征。
原始农业最初起源于采集,而后经历了刀耕火种和锄耕农业两个阶段,火耕农业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农具,大连地区在距今6000年前的原始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这些石器工具再现了原始农业生产从耕作收割到谷物加工的全过程。
玉斧,出土于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遗址,距今6500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器之一,是用青玉制成的生产工具,局部有褐色浸斑和明显的使用痕迹,可证明早期玉器是实用的生产工具,也是人类早期开发岫岩玉的例证。
石磨盘和磨棒是用来加工谷物的工具,将采集后的谷物放在磨盘上用石磨棒来回滚动,脱壳后的谷物可变成小米直接蒸煮。
大连地区的原始制陶业表现为两种文化特征:一种是土著文化,代表器形为直口深腹的筒形罐,依时代演进器形有所变化,是6000多年前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发展3000年。早期筒形罐多为压印“之”字纹,称“之”字纹筒形罐,罐的口径与底径相差无几,器身长深不利于持捧,而后发展为敞口,口径大于底径不仅容易捧起,还给人以稳定上升的心理感觉;晚期的筒形罐纹饰多为刻划纹,并出现了折沿和耳的造型,这种变化从实用方面来说,更利于持捧,而且整体给人稳定安全的感觉。另外一种是地区文化与山东半岛文化的融合,受到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影响,这种融合促进了原始制陶业的兴盛和发展。
大连的自然地理条件,给原始社会的人们提供了较好的生存条件。史前大连地区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加之三面环海的自然环境,使得依山林狩猎、择海域捕鱼、家畜饲养和小型放牧等多种经营的生产应运而生。
家畜饲养已经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