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此次展览精选出馆藏文物300余件(套),是历年来展出文物最多、质量极精的一次展览,精品荟萃,异彩纷呈。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骨针、玉石佩饰等,商代造型各异的骨笄,各时期反映服饰时代特色的精美的俑,珍贵的春秋、汉、唐时期新疆出土的毛织品、丝织品等,以及清代丰富的龙袍、官服、便服及荷包、云肩等多彩佩饰。
展览分为两大主线,一是以展品为中心,对其相关知识进行解析与延伸;二是以藏品加上辅助资料的形式,展现各个时期的服装风格及流行时尚,提取出最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流行元素。展览共分为五大单元:先秦风仪、汉晋风度;第三单元、唐宋风韵、辽金风尚、明清风华。
第一单元 先秦风仪
在距今四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辽宁海城小孤山的山洞里,远古先人在用骨针穿进动物的筋做成的线,缝制着用打制的石刀割剥的动物毛皮,一件简单的兽皮衣服制作成功了。而旁边有人在给吃剩的贝壳及小石头穿孔,用动物的筋穿成一串项链套在脖颈之上,吸引着人们艳羡的目光。自此而后,原始古朴的服饰诞生了。
新石器时代,陶纺轮、骨针大量出现,标志着原始的纺织业和缝纫技术已然相当繁荣,人们通过纺织,告别了粗陋的兽皮衣服,开始穿着麻、葛衣服,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从此,原始的私人定制服装产生了。而商周时期,随着蚕宝宝的驯化成功,人们开始穿着轻薄漂亮的丝绸服装。伴随着文明与技术的进步,“衣作绣,锦为缘”,各种浪漫丰富的图案在织女与绣女的手中诞生出来,工艺之发达惊叹了世人,冠服制度亦随之诞生。古人的装饰也渐渐地由简单的贝壳、骨饰被更加精美、温润的玉饰所取代,成为了装饰的主流。这些装饰品,除实用功能外,还渗透着与原始巫术图腾活动相关的观念性含义。
第二单元 汉晋风度
两汉经济生活的富足,纺织业的高度发达成就了服饰的华美,宽袍大袖与束腰的深衣,于大气恢宏中衬托出了纤纤腰身,妆容的精致可从婉约细腻的女陶俑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化妆盒中捕捉到。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融合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被中原服饰吸取,窄袖取代了宽袍大袖,裲裆、裤褶成为新的流行时尚。秀骨清相+裲裆 +袴褶形成了南北朝时期的标配形象,其强大的流行风甚至影响到了初唐。
第三单元 唐宋风韵
大唐盛世服饰空前繁荣,服装的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样式。男装开始流行圆领窄袖的袍衫,头戴软脚幞头,腰束革带,脚穿乌皮长筒靴,偶尔的翻领彰显着对吐蕃等胡服精华的吸取。女装可谓中国古代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仕女们梳着各式漂亮的发型,画着精致的妆容,穿着飘逸的裙装,从画家笔下及陶俑可管窥一斑。初唐,隋朝萌芽的小袖高腰长裙、半臂、披帛成为时尚界的宠儿,衬托着仕女们婀娜婉约的腰身;盛唐以后,特别是受丰润的杨贵妃的时尚引领,以胖为美成为了新宠,为彰显贵族气质,宽袍大袖重新登上了T台,发式愈加奇巧夸张,当这种风气愈演愈烈之时,雍容、华丽的服饰下即掩藏着浮夸、慵懒的末世气息。
宋代男子的服装承袭唐代圆领袍衫,以不同颜色区分等级,并在衣领处加上了白色衬领。官员头戴展脚幞头,儒生戴巾。女子则流行褙子,即对襟衫,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
第四单元 辽金风尚
辽金时期,契丹与女真族分别统治,因同属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有较多的相似性。服饰上采取南北分治,即汉人着汉族服饰,本民族仍保留民族服饰。髠顶而两边垂发(契丹)或辫发(女真)是男子流行发式,而裹巾是高级官员享有的特权,此时流行的圆领小袖长袍及内衬衣领可见宋服的影响。
第五单元 明清风华
明代推翻了元蒙古族的统治,确立恢复大汉传统服饰文化,承袭唐宋以来的幞头、圆领袍衫、玉带、皂靴制度。随着丝织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缂丝、织金、妆花、孔雀羽线等精细加工技艺均已达到高超水平,服装面料几近奢华,服装款式缤纷多彩。清代废除了汉民族传承了上千年之久的宽衣博袖式服装样式,紧身窄袖式的满族样式占据的服装的主流,从而形成清代独具一格的服饰特点。同时,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熏陶,清朝服饰继承和吸收了大量汉族服饰的精髓,反映了满汉服饰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特点。清代文武官员、命妇在参加政治、礼仪活动时,需要根据场合穿着不同的冠服,等级制度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