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展览主题
本次展览遴选深圳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60件(组),跨越明、清、民国近五百年光阴,以“承上启下摹古出新、碑帖并举流派纷呈、融合中西传承革新和个性鲜明粤东艺风”四个单元,分别展示明、清、民国时期书画以及地方特色鲜明的岭南书画,从中不仅可管窥书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也可以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世态风情、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
深圳博物馆馆藏书画数量既多,质量亦佳。其中祝允明草书《晚晴赋》、《荔枝赋》合卷,以及董其昌临《争座位帖》、《送刘太冲序》合卷,隽秀潇洒,显示出书法家创作时的全神贯注、心手两畅,堪称镇馆之宝;岭南怪才苏长春以脱自木刻版画的独特线条画《浮山逸趣图》,招子庸以灵动的笔墨创作的《芦蟹图》,在当时都独树一帜,足彰岭南地方特色。其他如吴昌硕、溥儒、张大千等近现代书画大家和重要学者的精彩作品,见证了近代中国书画的传承与创新,赏鉴之余引人深思。
此次展览是深圳博物馆与旅顺博物馆的再度合作,也是两馆深化策展和学术交流的有益尝试。希望观众在品鉴书画之外,亦能够追索古人之意境和情趣,蒙养艺术之精神,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铸。
明代初期,以“三宋”(宋克、宋广、宋璲)和“二沈”(沈度、沈粲)为代表的“台阁体”书风盛行一时。中期以后,台阁体逐渐式微,继之而起的是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苏州地区的文人书法,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为核心的“吴门书派”树立了当时流行书风的典范。祝允明书法突出汉字本身的形体特征,点画纵横参差,和谐自然,气势充沛,充分反映了“各尽字之真态”的书法理念。
明代后期是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受阳明心学、禅宗复兴以及文艺解放思潮的影响,书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特色鲜明。如董其昌书法博学诸家,集帖学之大成,平淡天真,古朴自然,从古人成法中脱化出来而创出自己的风格,对后世书法影响至深。此外,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等诸多书家和文人风格并立,各有性情,在中国书法史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明代绘画群体主要分两个流脉,一为职业画家,一为文人画家。前者除服务于民间外,较优秀者往往被吸收到宫廷里为皇室服务。因此职业画家群体的风格更多体现出皇室权贵的艺术品位,明中期以前,“院体浙派”占据主流艺术地位。另一方面,文人绘画经历元代的发展后,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完善了自己而成为独立体系。明中期后,沈周、文徵明等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影响逐渐扩大,及至董其昌等人的发展,文人画则完全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
展品目录
第二单元?碑帖并举 流派纷呈——清代书画
清代书画蔚为大观,其书画理论之丰富,地域流派之众多,艺术风格之革新,是之前历代所难以比拟的。
康雍之前,帖学余絮尚盛,尤以董字风靡一时,朝野仿效甚众。乾隆年间盛推赵孟頫书风,与此同时,北方的翁方纲、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四大家和南方的梁同书和王文治,泛宗诸家,涉足唐碑,一时称誉书坛。清中期以后,经过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陆续倡导,碑学渐兴,从而开拓了书法艺术的新领域,使书道重获生机。
清代绘画继承元、明以来的传统,追求笔墨情趣的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流派纷呈。清初画坛正统是以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为代表的“四王画派”,他们以摹古为主旨,讲究笔墨趣味和构图技巧,对后世山水画风影响至深。清代中期,地域画派异常活跃,作品面貌为之一新,在画坛掀起新的艺术潮流。
清代后期,绘画与市场结合更加紧密,许多画家集结于新兴的商业城市,从而形成新的地域画派。其中以赵之谦、任颐、吴昌硕等人为代表的“海派”画家将书法、篆刻的用笔融入绘画,兼收并蓄,大胆用色,创造出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开拓了文人画的新境界。
清代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是政治、文化、经济都相对繁荣的时期,书画也出现前所未有的中兴,广东绘画此时逐渐崛起。著名文人盛大士谓“粤东文士,能诗者兼工绘画”。这一时期文人画家有黎简、谢兰生、吴荣光、罗天池等颇具影响力。此后,广东画坛逐渐繁荣,名家辈出,且很多人于书法、绘画和文学皆有一定造诣,提升了广东书画的整体水平。
嘉道时期是广东绘画发展的高峰,产生了足以在广东画史上傲视群雄的著名人物画家苏六朋、苏仁山(并称“二苏”),他们具有鲜明个性和浓郁平民特色的人物画反映了清代后期广东的风土文化。此外,招子庸、伍学藻、居廉和居巢(并称“二居”)、何翀等皆各具特色,影响深远。
二十世纪前期,多元画家群体和绘画流派的并兴成为这一时期美术的主流。海上画家群、京津画家群和岭南画家群在晚清民初画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岭南画家群中以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等人所创造的岭南画派独出奇葩,引领了广东画坛的新气象。
展品目录
第四单元?融合中西 传统革新——近现代书画
清末民初,国内政治局势和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敝,民生不堪,而书画艺术却一枝独秀,呈现出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创作和市场都相对繁荣的景象。百年间,中国书画的发展并未因中西文化碰撞和政治的内忧外患而“衰落”,相反却获得了突破和发展的转机,审美观念和时代风格随之一变。绘画方面,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中心的绘画社团盛行,艺术理念更加多远,论争与探索并行,如陈衡恪、金城、姚华、张大千等人即坚持传统又有所突破,使传统书画沿着固有的规律进行演进;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则融通西法,革新传统,开创中国画之新面貌;书法方面,承清代碑学余绪,碑学的影响依然占据主流,如罗振玉、马一浮、商衍瑬、郭沫若等著名学者专研金石之学,书法古朴自然,面貌清新。与此同时,溥儒、沈尹默、胡小石等书家对碑学进行反思,主张回归帖学传统并付诸实践,由此又开碑帖结合之新径。
展品目录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姚最提出:“学穷性表,心师造化”;
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书法与绘画,是性灵者、思想家的艺术创作活动,其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没有广博的阅历和深刻的思考是难以缔造经典艺术的。古往今来,无数书画艺术家和理论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懈的传承与创新,成就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为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使我们在艺术中涤清心灵,得到美的享受。